52. 玻璃天花板理論:因個人態度或偏見導致阻礙有資格的人晉升到管理階層。如:女性、少數民族。
53. 歸因理論:解釋我們對人的不同判斷,出於我們對特定行為的不同歸因而做出不同意義的結論。
其有三個特性包括:狀態特殊性、團隊共同性、個體一致性(個體恆常性)。
而後又分為:內在、外在歸因。
54. 激勵:指任何會影響個體持續表現出特定行為的驅動因子。如:需求。
55. 激勵的種類:
(1)內容論:強調動機與個人內在需求有關,如:需求層級理論。
(2)程序論:行為是經由激發、引導、保持和停止的程序,如:期望理論。
(3)增強論:透過外在機制引起好結果的行為會重複,如:增強理論。
56. 需求層級理論:馬斯洛認為需求是由下而上循序漸進的,低層次的需求必須獲得滿足後,才會進一步往上一層次發展。
由下而上依序為: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社會需求 → 尊重需求 → 自我實現。
57. 雙因子理論:
內在激勵因子與工作滿足相關(成就感、認同感、責任感、工作本身、成長發展、升遷)。
外在保健因子與工作不滿足相關(公司政策、人際關係、薪資、工作環境、個人生活)。
58. X 理論:假設人性本惡,認為人都是消極、悲觀、不愛工作、好逸惡勞、逃避責任、偏好他人指揮、缺乏企圖心,主管必須用懲罰手段來逼迫、控制人們。偏向機械式結構,分工細密、低控制幅度、需要詳盡的規章。
59. Y 理論: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都是正面、積極、樂觀、為工作付出、認同目標、勇於承擔責任,並會試著以創造力解決組織問題,並自我要求與控制,偏向扁平化、有機式結構。
60. 畢馬龍效應:又稱為「自我應驗的預言」或「教師期望效應」,是指若對某件事情有所期望,則該件事情終將會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