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閱讀測驗  
第三篇  日喻

 

〈原文〉

生而眇者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 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 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 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 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蘇軾〈日喻〉

〈解釋〉

生下來就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於是去問看的見的人。有人告訴他說:「太陽形狀像銅盤。」並敲銅盤讓那盲者聽聲音有天失明人聽到鐘聲,就誤以爲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並且讓他摸蠟燭的形狀。有天,失明人摸到了籥管,就誤以爲那是太陽。太陽和鐘、笛管相差很遠但是失明人卻不知道其間的差異,因爲他從未見過太陽,只有靠人揣摩罷了。

「道」比起太陽更加難懂人不瞭解「道」就像盲者不認識太陽一樣。即使通達的人告訴他,雖然譬喻巧妙、善於引導也不會比銅盤、蠟燭更高明。從銅盤到大鐘從蠟燭到籥管,一個接著一個比喻豈有盡頭呢?

所以世上那些述說「道」的人,有人就他所見的來說,有人根本沒有悟道而任意揣測,這些都是求道人的弊病啊!如此說來,「道」最後是無法求得的嗎?蘇子說:「道是自然得到而不可以強求的。」

 

〈解析〉

1、以盲者識日為例,說明盲者因聲而誤以為鐘為日,因形誤以為籥為日。這與「瞎子摸象」無異。

2、比喻現今求道者的盲目。

3、說明「道」只能意會、自得,無法強求,靠別人敘述只會得到反效果。

 

〈註解〉

1、眇:ㄇㄧㄠˇ,盲者。

2、槃:ㄆㄧㄢˊ,盤子。

3、籥:ㄩㄝˋ;樂器名。為短管形的吹奏樂器,形制似笛,有三孔或六孔之分。

 

〈選擇題〉

(A) 1、 下列選項中的成語,何者與本文所用的比喻相似? (A)瞎子摸象 (B)緣木求魚 (C)刻舟求劍 (D)野人獻曝
(C) 2、 文中「日之與鐘籥」的「之」字,與下列何者用法相同? (A)問「之」有目者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 (C)道「之」難見也甚於日 (D)自盤而「之」鐘
(D) 3、 本文使用大量的譬喻,下列那一項敘述不合本文的意思? (A)以「有目者」譬喻得道者 (B)以「銅盤」譬喻太陽的形狀 (C)以「燭光」譬喻太陽的光 (D)以「鐘」譬喻不可求的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國文閱讀測驗
    全站熱搜

    業精於勤事立於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