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閱讀測驗  
第三篇  日喻

 

〈原文〉

生而眇者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 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 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 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 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蘇軾〈日喻〉

〈解釋〉

生下來就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於是去問看的見的人。有人告訴他說:「太陽形狀像銅盤。」並敲銅盤讓那盲者聽聲音有天失明人聽到鐘聲,就誤以爲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並且讓他摸蠟燭的形狀。有天,失明人摸到了籥管,就誤以爲那是太陽。太陽和鐘、笛管相差很遠但是失明人卻不知道其間的差異,因爲他從未見過太陽,只有靠人揣摩罷了。

「道」比起太陽更加難懂人不瞭解「道」就像盲者不認識太陽一樣。即使通達的人告訴他,雖然譬喻巧妙、善於引導也不會比銅盤、蠟燭更高明。從銅盤到大鐘從蠟燭到籥管,一個接著一個比喻豈有盡頭呢?

所以世上那些述說「道」的人,有人就他所見的來說,有人根本沒有悟道而任意揣測,這些都是求道人的弊病啊!如此說來,「道」最後是無法求得的嗎?蘇子說:「道是自然得到而不可以強求的。」

 

〈解析〉

1、以盲者識日為例,說明盲者因聲而誤以為鐘為日,因形誤以為籥為日。這與「瞎子摸象」無異。

2、比喻現今求道者的盲目。

3、說明「道」只能意會、自得,無法強求,靠別人敘述只會得到反效果。

 

〈註解〉

1、眇:ㄇㄧㄠˇ,盲者。

2、槃:ㄆㄧㄢˊ,盤子。

3、籥:ㄩㄝˋ;樂器名。為短管形的吹奏樂器,形制似笛,有三孔或六孔之分。

 

〈選擇題〉

(A) 1、 下列選項中的成語,何者與本文所用的比喻相似?(A)瞎子摸象 (B)緣木求魚 (C)刻舟求劍 (D)野人獻曝
(C) 2、 文中「日之與鐘籥」的「之」字,與下列何者用法相同?(A)問「之」有目者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 (C)道「之」難見也甚於日 (D)自盤而「之」鐘
(D) 3、 本文使用大量的譬喻,下列那一項敘述不合本文的意思?(A)以「有目者」譬喻得道者 (B)以「銅盤」譬喻太陽的形狀(C)以「燭光」譬喻太陽的光 (D)以「鐘」譬喻不可求的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國文閱讀測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業精於勤事立於豫 的頭像
    業精於勤事立於豫

    業精於勤,事立於豫

    業精於勤事立於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