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閱讀測驗  
第六篇  奕喻

 

 

〈原文〉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爲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解釋〉 

我在朋友家裏看下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代替他下棋,認爲他不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爲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但是客人卻輕鬆有餘。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夠說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着看。 

現在的讀書人讀古人的書,常常詆譭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能夠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客觀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沒有一點失誤嗎?自己能夠知道別人的過失卻不能看到自己的過失。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誤,自己檢查自己的失誤尚且沒有閒暇,哪裏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棋藝的高低,是有標準的,下錯了一步棋,人們都看得見,即使想維護以前的錯誤,也是無法隱瞞的。事理方面的問題,人人都贊成自己認爲正確的,人人反對自己認爲不正確的。現在世間沒有孔子那樣聖人,誰能斷定真正的正確與錯誤?那麼別人的失誤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沒有失誤未必不是大失誤,但是人們彼此互相譏笑,沒有停止的時候,簡直連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解析〉 

第一段:自述觀人下棋的經驗。敘觀弈時,作者對客是「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爲不逮已」。對弈時,卻是數子先失,中盤苦思,終局慘敗。最後落了個「慚愧」的結果。觀弈和對弈時,作者對自己和對客人的棋技判斷差距如此之大,這引起了作者的深思。「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默坐」正是作者弈敗後冷靜反思的表現。

第二段:引發「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職」的人生哲理。以「弈」喻「學」,提出學者應客觀地看問題,要像下棋一樣,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冷靜地思考問題。這一段首先列舉「今之學者」不正確的治學態度。形象地刻畫了那些「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的學者的浮躁情態。然後提出作者的主張,看問題應當「易弟以處,平心而度」。

第三段:警醒世人不要自以為是,應隨時自省缺失,並以寬容的態度待人。扣住弈棋情況深入一層議論,指出下棋的好壞有標準,大家能評判。事理方面的問題由於各人都認爲自己正確,是非標準就難定了。「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由此,作者指出:別人的短處,可能正是自己的長處;而自認爲沒有短處,卻正是最大的短處,於人於己,都應當正確對待、全面評價,所以絕不應該彼此嗤笑。

弈喻,非常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觀他人之失易,觀自己之失難,應當「易地以處平心而剁之」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客觀事物的哲理。

  

〈註解〉 

1、 嗤其失算:譏笑他謀劃不當。
嗤:音ㄔ,譏笑。
2、 輒欲易置之:就想替換他去下棋,意思是替人下。易,變易取代。
3、 逮:音ㄉㄞˋ,及,趕上。
4、 訾:音ㄗˇ,詆毀詆譭。
5、 一著:一步棋。著,音ㄓㄨㄛˊ,下棋落子。
6、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贊成自以爲正確的,反對自以爲不正確的。
7、 無孔子:意思是沒有大智的聖人。
8、 失:意思是表面看來是錯誤。得:意思是道理正確。
9、 無有已時:沒完沒了。
10、

曾觀弈者之不若已:簡直連看棋的人都趕不上了。
曾,ㄗㄥ,乃,竟。
不若,不如。
已,同「矣」。

 

 〈選擇題〉

(C) 1、 作者「終日默坐而已」的原因是: (A)觀棋不語真君子 (B)怕引起下棋者的不滿 (C)自愧眼高手低 (D)下棋人的棋藝太差。
(D) 2、

本文寫作的主旨是下列何者? (A)觀棋不語 (B)知難行易 (C)知易行難 (D)見人之失易。

(B) 3、 「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意涵與下列選項何者相同? (A)目中無人(B)目不見睫(C)目不識丁(D)目不暇給
(D) 4、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這句話背後的寓意是: (A)時常以古人或他人之失為借鑑,正可以看出一己之失何在 (B)識人如讀書,需於細微處多作思量,才不致有失 (C)為人除了應該時常指正別人的缺點,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 (D)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失卻常視若無睹。
(A) 5、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意旨與下列孔子之言何者相同? (A)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B)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C)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D)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C) 6、 「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旨在說明: (A)聖人復起,難定是非 (B)公道是非,自在人心 (C)知識驗證,見仁見智 (D)真理所在,不論是非。
(B) 7、 「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旨在說明: (A)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B)觀人之失易,觀己之失難 (C)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D)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國文閱讀測驗
    全站熱搜

    業精於勤事立於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